据张凯丽报道,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张凯丽发表讲话,呼吁艺术家深入基层,与人民共命运。她说,随着消除贫困进入决定性的一年,文艺工作者应更深入地参与“文化消除贫困”,并应为文化薄弱的地区“添柴”。
以下为政协频道、议库平台根据张凯丽委员的政协小组会议发言整理编发:
1998年持续坚定文化自信 助力上的二次传播中又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同一个题材的众多作品为什么能在此时得到百姓如此高的认可?我想,不仅仅因为这些作品水平过硬,更因为它们表达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共通的情绪与情感,这与文艺工作者们的素养是分不开的:业务素养过硬毋庸置疑,而更多的是肩头这份对社会的责任、心中这份对人民的感情。毁灭性的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险之中,文艺工作者就可以创作出体质、道德、温度放在首位的文艺作品,以抚慰、温暖人心、激发信心、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事实上,在这背后,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理基础就是——文化自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首先要有高度的认同和深入的理解,才能将这样的认知外化到创作、表演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是基于荣辱与共的理念,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来自人民。因此,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险之中时,我们心中的这种文化基因自然会受到激发。再加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的积累,创作出打动观众、具有时代印记的文艺作品是理所当然的。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与大家共勉:
首先,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杰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他们的中心任务,作品是他们的基础。他们应该冷静下来,追求完美,创作作品,为人们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第二,将脚步更深地向基层延伸与人民共享命运。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一大批艺术家不断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生活,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当前,我们要坚持和发扬这种优良作风。即使在这种流行病之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仍然应该保持这种状态,他们的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和基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用真情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艺术生活才能更加蓬勃、持久,无愧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地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三、扶贫进入决定性的一年,文艺工作者应更深入地参与到“文化脱贫”中来。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支持,还需要精神支持、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持。多年来,农村的文化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各大文艺院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为文化薄弱地区“再添一把柴”共同帮助赢得胜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近年来,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越来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关注,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所喜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不仅要吸收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把这些精华融入到文艺作品中,传播给更多的人,从而起到让春风浮出水面,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应该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到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土壤孕育了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中华传统文化是最适合我们这片土地的精神养料,它使我们自信而不自满,我们更受自信的激励。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要在新的时代发展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人为本,脚踏实地。
只有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振奋精神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人民的文化福祉和文化认同感,使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时代更加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职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