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推进创新 为科研增加“安全锁”

2020-05-26 11:51 来源:科技日报

为科学研究添加“安全锁”,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识别真假创新,促进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5月25日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会议。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推进依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特征。

为科研加上一把“安全锁”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了48项法律草案和34项决定草案,其中5项已经颁布,17项已经修改。

去年12月1日生效的疫苗管理法是经过审查并通过的法律之一。

目前,中国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多种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量超过10亿剂。国内疫苗占实际疫苗接种的95%以上。近年来,我国疫苗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研发创新能力不强,这仍然制约着我国疫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疫苗管理法》,国家支持疫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疫苗开发和创新,并将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疫苗开发、生产和储存纳入国家战略。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安排必要资金支持多种疫苗和多价疫苗等新疫苗的开发,优先审批创新疫苗。

“制定疫苗管理法,为疫苗研发、生产、流通和接种增加‘安全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说。

记者发现,去年起草和审议的许多法律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例如,起草和审查的生物安全法草案是以预防生物风险、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支持国家生物安全系统建设为基础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将加大打击侵权和违法行为的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2019年3月27日,法庭审判在全媒体现场直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一天,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敲响了第一锤。法院审理的第一个案件是对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的上诉。上诉所涉及的专利是“机动车刮水器的连接器及相应的连接装置”。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从这起案件开始,所有技术知识产权案件的二审或终审都将由法院裁决。这是我国统一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标准的一大进步。同时,该判决还为全国各地的一审法院设定了基准,这对提高法律的可预测性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驱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和促进创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提到,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结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案件41.8万件,服务创新推动发展。中国已成为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专利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审判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司法领域。报告提到,通过深化司法大数据的应用,完成了806个专题报告,为高空抛物物体的控制和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参考。构建全国统一的司法区块链平台,创新网上证据存储方式,推进取证难、证据难、真实难的解决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建议公安机关取保候审,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进一步调查发现,本案涉及的步行机是该公司3年后的研发成果,已获10多项专利。此外,本案涉及的步行机和跑步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为此,检察机关邀请调查人员、相关职能部门和跑步机生产企业代表举行公开听证会进行审查,并致函市场监管部门研究跑步机标准的应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3月发出一封信,确认平板步行机是一种创新产品,不适用跑步机的国家标准。它还规定了产品名称、技术要求等。建立了行走机械的国家标准。

2019年4月,检察机关决定依法不起诉该公司及其负责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最高人民检察院积极推进创新。自去年以来,已有11003人因侵犯商标权、专利权、版权和商业秘密而被起诉,同比增长32.2%。根据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调查,存在被侵权企业因不了解案件信息而难以行使救济权等问题。上海的经验得到推广,在六个省市的初审和起诉中,被侵权企业的诉讼权利得到积极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