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解读中国“规模政策”的四个信号

2020-05-29 0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8日结束。会后,中国总理李克强会见了中外记者,详细解释了中国应对疫情影响的经济“规模政策”。

规模多大?

为了抵消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受到了一系列“联合打击”,包括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了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发行了1万亿元特别抗疫国债。全年企业新增和减少2.5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达到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中央预算安排投资6000亿元。

李克强说,这项大规模政策筹集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增加赤字,发行总额为2万亿元的专项抗疫国债;此外,更大的一部分是降低社会保险费,利用失业保险余额,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放弃利润,降低自然垄断企业的价格,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大约是新增赤字和专项抗疫国债的两倍。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陈

够不够用?

在疫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的背景下,此次推出的规模政策是否足够?

对此,李克强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的形势,这项政策“应该是强有力的”

他强调说,中国过去没有洪水,现在仍然有。但是,在特殊时期应该有一个特殊的政策,那就是“排鱼”。

“没有足够的水,鱼就不能生存。然而,如果有洪水,泡沫就会形成,一些人会从中套利。没有鱼可喂,有些人会混水摸鱼。”李克强说,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避免抬起脚来扬起灰尘,这已经失去了我们后代的道路”

他表示,如果经济或其他领域出现任何重大变化,“我们仍有政策空间”。无论是金融、金融还是社会保障,我们都有政策储备,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及时推出新政策。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有何新意?

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经济无法与之相适应。正如李克强所说,“不管钱从哪里来,用在哪里,我们必须走一条新的道路。”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与传统的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理念不同,这一政策的“组合拳头”旨在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从而缓解企业压力,刺激市场活力。

谈到这一点的原因,李克强解释说,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小企业占就业的90%以上。他还透露,这次采取的规模政策已经使用了大约70%的资金直接支持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可以促进消费和推动市场。

李克强说,由于疫情,中国面临一个大问题,即防疫和控制措施将抑制消费。“促进这方面政策的实施也是一项面向市场的改革。”

怎么用好?

有了资金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也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一项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2万亿元的政府专项债券和财政赤字将全部转移到地方政府,并将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机制,直接惠及市县基层,直接惠及企业和人民。

李克强说,所有的钱应该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微型企业,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老a

关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李克强指出,重点是“两新一重”,即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此外,应该采取改革措施,用这些资金来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该项目应有效且有回报,应科学论证并依法实施,不留后遗症。